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2025年南特学子暑期社会实践纪实

来源: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新闻网日期:2025-08-14浏览:81

从支教课堂到推普现场,从理论宣讲到AI科普,从非遗传承到基层调研,从社区服务到乡村振兴——这个夏天,南特青年学子跨越山河,奔赴远方,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行动践行使命担当、用贡献服务人民群众。

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主题,涵盖理论宣讲、乡村振兴、文化传承、“AI+中国智慧”、社会服务等多个方面,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效融合,引领广大青年学子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全校共组建94支实践团队、千余名师生前往全国30个省、市和自治区开展实践活动,其中10支团队入选国家级专项团队,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书写南特人的青春答卷。

追寻红色足迹 淬炼初心使命

人工智能学院、数学科学学院“远见梦想家乡村教育振兴实践团”赴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开展“传承长征精神,赋能青春使命”主题活动,团队师生前往于都河畔“长征第一渡”旧址,重走红军出征的路线,感悟那段风雨如磐的岁月。在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团队师生认真观摩数千件珍贵文物。家书、旧军装、草鞋等实物,生动展示了革命先烈们为理想信念舍生取义的家国情怀。大家表示,新时代青年应铭记那段苦难辉煌的历史,继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语言学院“博爱小筑”实践团队前往南京市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资料、文物展品,记录着革命烈士的奋斗历程与牺牲奉献。队员们通过参观景区、拍摄景点讲解视频等形式,深入了解红色历史,通过实地参与讲解,回溯党的历史征程与初心使命。

投身乡村振兴 支教筑梦强师

我校今年继续开展“融爱在行动”专项活动,全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部署,组建了16支专项支教团队,在陕西、江西、湖南、云南、贵州、西藏等地乡村小学开展暑期支教,支教内容以特殊教育、残健融合、普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为特色,涵盖红色文化、经典阅读、美育浸润、传统体育、AI科普等多项内容。支教期间,多支团队围绕地方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教室配备、政策制度支持体系等主题开展调研,以实际行动践行教育强国的初心使命。

特殊教育学院“心联星”支教团队组织8名我校首届孤独症儿童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江西省吉安市兴桥镇湖田小学开展夏令营支教。手语课上,孩子们跟着志愿者拼出“爱”“你好”“谢谢”等词汇,指尖的舞动让无声的语言有了温度;孤独症认知分享课程中,志愿者们用绘本与游戏,轻轻揭开差异的面纱,教会孩子们接纳与尊重;盲文体验环节,当孩子们画着基础的凹凸的点字,他们触摸到的不仅是文字的形状,更是对另一个世界的感知与体验。

人工智能学院“AI筑梦特教先锋”实践团队联合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电子工程学院实践团队,共同走进淮阴特殊教育学校、基层社区,开展特殊教育AI应用创新调研。团队访谈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和教师,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情况、AI技术在特殊教育中的应用现状,特别是技术适配性、师资培训等关键问题;团队实地走访7个特需家庭,了解他们对AI技术的认知、应用和教学需求。


康复科学学院“格桑花开融爱团”在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踏上了前往西藏日喀则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实践之旅。除了学科教学,团队成员还策划了红色经典阅读、红歌演唱等活动,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教学之余,团队还积极融入当地传统文化,和孩子们一起使用藏族民族乐器扎木念进行演奏,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文化交融。

弘扬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体育学院“搏砺公益”支教团赴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开展非遗文化调研活动,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盾牌舞”的第二十九代传人吴金仁老师指导下,队员们近距离接触盾牌舞道具,学习握盾姿势与铁叉招式。尽管道具已褪去锋芒,吴老师的动作却依旧铿锵有力,一招一式尽显传统武术的飒爽英姿。

音乐与舞蹈学院“以手舞乐,益起同行”宣讲团走进南京市浦口区文化馆,开启非遗文化探索实践之旅。从狮头操控技巧,到配合步伐、动作神韵,成员们在专业老师指导下,一步步解锁舞狮的奥秘。当青春身影与传统舞狮同框,古老技艺在代际交融中焕新光彩,成为文化传承的生动注脚。

教育科学学院“童心圆”公益支教团队以传承本土“非遗”文化和创新“美育”形式为核心,依托江西本土丰厚文化资源,巧妙融合德育、美育与劳动教育,为乡村儿童量身打造了蓝晒、剪纸、江西傩面具、吉州窑、“沉默的歌声”等一系列特色课程,着力构建“看得见、学得会、带得走”的非遗美育新课堂,点燃乡村儿童的艺术梦想与文化自信之火。

服务基层一线 勇担职责使命

“博爱通途”实践团队受南京市栖霞区残联委托,联合仙林街道启动持证残疾人信息全覆盖采集工作,前期团队历时一个月完成了12个社区电话初筛,团队进行专项入户调查,将服务精准送达每一位特殊需要人群。面对多元复杂情况,志愿者们迎难而上,严格遵循流程规范,逐户登门。他们耐心沟通、细致讲解,围绕经济住房、康复医疗、无障碍需求等核心维度精准采集信息。

教育科学学院“融生向阳”实践团走进南京市虹乐残疾人之家,为特殊儿童们开启了一场关爱之旅。从开营仪式的初见欢颜到结营合影的依依不舍,从课堂上的知识传递到活动中的心灵交融,志愿者用专业与爱心,为孩子们编织了一段充满温暖与成长的时光。

 “四海同音推普筑梦实践团”走进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明光市等地,聚焦老年人群体需求,开展“智慧助老·乡音传情”推普专项行动,通过场景化教学、文化浸润和结对帮扶,提升乡村居民普通话应用能力,赋能乡村治理与数字生活。

专业赋能实践 助力学子成长

康复科学学院“康乐护航者”团队前往江苏省中医院(钟山院区)开展了以“钟山践学·康复赋能”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服务。实践期间,团队成员深度接触Motomed、站立训练架、股四头肌训练仪等各类物理治疗专业设备,在专业治疗师的指导下,成员们不仅系统掌握了设备操作要领,更针对肢体功能恢复、关节活动度训练等适用病症形成了具象认知;同时团队实地观摩学习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康复技法,直观感受中医“辩证施治”理念在康复领域的实际运用。

音乐与舞蹈学院百灵鸟公益“音疗愈心,向阳成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赴小种子全人发展机构,开展音乐治疗入户服务专项岗前培训。此次培训聚焦服务专业化与规范化建设,为后续开展特殊儿童家庭入户帮扶活动奠定坚实基础。

南特青年在“三下乡”社会实践过程中,将理论结合实际,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躬身实践,知行合一,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未来,我校将继续深耕“三下乡”社会实践这片沃土,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实践内容,引领广大师生在深入基层、贴近民情中深化对国情的认知、提升服务社会的才干,以更昂扬的姿态勇担时代使命,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南特青年的蓬勃力量。(文/朱学源  王国庆  图/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编辑/宋宁宁  审核/ 李永康  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