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故事】解除隔离后,她冲到疫情最前沿

来源:特殊教育学院日期:2020-02-09浏览:954

哥哥从武汉回到内蒙被隔离以后,贾健宁和家人的生活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配合社区防疫,全家人主动进行了长达半月的居家隔离。隔离期间,每天看着新闻和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各种疫情报道,看着不断攀升的死亡数据,贾健宁和家人心急如焚、一筹莫展,可是又那么无能为力。这个新年,不再有她记忆中的欢声笑语,家里多了无尽的担心和忧愁。

在隔离期间,贾健宁和家人得到了很多热心人的关心和帮助,这让他们在内蒙的寒冷冬天中倍感温暖。成功解除隔离以后,贾健宁和家人如重获新生一般。回忆起隔离的那段经历,贾健宁说:“我深深体会到了那种随时会失去亲人的巨大痛苦,更体会到艰难时刻的人间温情和温暖,我要以同样的方式去温暖身处困境的人,为需要的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当看到社区招募志愿服务者的通知时,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报名成功后,她被划分到了离家1.5公里的盛世社区。每天早上8点到岗,布置好岗位并穿戴整齐后拍视频签到。


  贾健宁的岗位在名仕花园小区街道口,这里也是加油站的北口,因此每天除了小区住户出入外,还有很多外来人员为了加油而经过这里。因此,她所在的岗位车流量十分大,和陌生人的接触量也是其他岗位的几倍。

  内蒙古的冬天十分寒冷,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的气温是每日常态。为了能站好每天12个小时的岗,不让自己冻伤,她不得不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头戴大帽,手套要套两层——保暖手套和一次性胶皮手套,鞋子和羽绒服里贴满了暖宝宝……

 每一辆车路过的时候,贾健宁都要拦下来进行登记。如果是本小区车辆,要给他们记录信息并办理通行证;如果是外来车辆,则要记录姓名、手机号、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内蒙古的方言比较杂乱,有的时候听不清、听不懂行人的口音就会耽误时间,对方就会显得不耐烦。有的时候遇到态度不好、拒绝登记私人信息的行人,她只能一边默默忍受着一些司机的无理一边耐心地一遍遍地把防疫要求解释给他们听。


 内蒙古寒冷的冬天,上岗差不多半小时左右,贾健宁的手指几乎冻僵了,登记信息的时候写字会十分地费劲。有些行人很体谅她,想要接过纸和笔自己写,但是为了避免接触引起的交叉感染以及考虑到纸和笔上是否有细菌,她只能委婉地谢绝。

 贾健宁岗位所在的小区居民有很多是老年人,他们其中有些没有佩戴口罩的习惯,有些认为戴口罩呼吸费劲所以不戴,还有些老人认为疫情是危言耸听,拒绝佩戴的同时还要搬出小板凳在街边晒太阳唠嗑。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她总要耐心地劝说他们,讲解现在疫情的严重性和不佩戴口罩的危险性,同时提供免费的医用口罩给他们。对老年人的劝说比想象中困难许多,很难用简单的语言解释清楚口罩的重要性;对于晒太阳的老人们,她还要硬着头皮软性劝返,十分费力。

 21号上岗到现在,恶劣的天气和接触环境的复杂性,丝毫没有动摇过贾健宁的决心。我十分热爱这份志愿者工作,也很珍惜这次机会。贾健宁说,她的家人从疫区回来,刚刚过了隔离期,作为亲人她能体会那些在疫区苦苦挣扎和失去亲人的痛苦心情,疫情凶恶无情,她也明白社区防疫工作有多需要人手。

贾健宁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16级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虽面临毕业,但是经过四年“博爱、博学、博雅”三博精神的熏陶,她觉得自己更应该在国家和社会需要我们的时候,尽自己所能为家乡贡献青春力量。最后,她还笑着说:“我的名字叫‘健宁’,健康的‘健’,安宁的‘宁’,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我希望自己能用实际行动为守护家乡人民的健康和安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元志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