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网】小欢喜:特三代偶遇特二代 特师精神代代传

来源:荔枝网日期:2019-09-09浏览:2016

9月8日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新生报到的日子,18岁的罗懿在爷爷奶奶和父母的陪同下一起来报到。她的爷爷奶奶都曾在南京特师任教,她的妈妈也毕业于该校,在特殊教育岗位上工作了25年,今年,她也成为了光荣的特三代。

  下午2点,顶着烈日,罗懿搀扶着80岁高龄的爷爷走向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新生报到点。罗懿的爷爷罗其昌自豪地向记者介绍:“我孙女是我们的第三代,这是我的儿子,这是我的儿媳妇。她妈妈就是我们的同行,这是第二代。现在心情无比激动,没想到有这么多的年轻一代投身于特教事业,我们感到很欣慰。”

  话音未落,旁边一位中年女子激动地走上前打招呼。原来,20多年前,她曾就读于南京特师,罗其昌是她的数学老师。杨绮霞作为优秀毕业生回到老家山东后,一直从事特教事业,现任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年仅18岁的女儿,今年高考时也选择了母亲曾就读的学校,被特教专业录取,母女俩成为了校友。

  杨绮霞说:“我的孩子从小就和特教学校的孩子一起玩,在她心里从来没有觉得这些孩子跟他们有什么不一样,渐渐长大以后,发现他们有一些不同。但从她心里没有排斥这些孩子,她觉得如果有能力帮助他们的话,岂不是更好? ”

爷爷罗其昌和奶奶蔡希美

  特三代和特二代的相遇,是缘分,也缘于埋藏在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特教情结。罗懿出生在南京特师老校区里,在特师家属楼住到4岁,她的爷爷奶奶今年已经80岁和78岁高龄了,1986年调入南京特师任教,是见证南京特师成长、发展、壮大的第一代人。

罗其昌和他的学生

  爷爷罗其昌告诉记者:“30多年以后,我遇到了这些学生,我仍然能够报出他们的名字,他们是哪个省的,有什么学习上的困难,调皮不调皮,调皮到什么程度,犯过什么错误,有过什么成绩,我还是了然于心的。”

罗懿奶奶蔡希美上课

  奶奶蔡希美和爷爷同一时间调入南京特师,任教心理学课,曾任教育心理组的教研组长,年近50岁时,参加了国家级的希-内学习能力测验中国聋人常模修订并完成江苏省聋童的调查测试工作,以及国家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的《聋童心理学》教材编写及统编工作和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师基本技能训练辞典》中“特殊教育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编写工作。

  蔡希美说:“要培养他们对残疾儿童的感情,然后让他们了解这些孩子,了解以后,他就愿意为他们服务。”

罗懿妈妈彭益珍上课

  罗懿的妈妈彭益珍是南京特师的学生,现在南京市鼓楼区特殊教育学校任教。彭益珍面对的是残障孩子,包括自闭症、唐氏、脑瘫,还有多重障碍。她不仅要负责孩子的吃喝拉撒,还要担负一定的教学任务。彭益珍说:“孩子要写一个字,我们要教一年,或许教了一年之后还不会写。他不会说话,我们要教两年,两年下来他可能还不会说。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他是有进步的。我们就是一个目的,希望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最后能够自食其力,有尊严地生活。这是我们特教老师最幸福、最开心的事。”

  罗懿告诉记者:“我对于特殊孩子接触的会比同龄人要多,外边那些不太了解,对于这些特殊孩子会有一些歧视,但对于我来说,是非常亲近的一群人。”

  经过几代特师人不懈的努力,逐渐形成了从学前、小学、高中到大学的一条龙特殊教育体系,融合教育的理念在深入推进,特师精神也将会在00后的身上发扬传递。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生工作处副主任李宏伟说:“选择特殊教育,面对特殊人群,本身就需要有恒心和决心,更需要一份爱心。罗懿勇敢地接过了家里的接力棒,选择成为一个特教人。这种传承,我觉得更多的是一种我们特殊精神的传承,也是特教文化的传承。”

更多精彩视频请关注江苏教育频道《江苏教育新闻》、江苏公共频道《新闻360》栏目


  (来源: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黄迪 王健安 编辑/贝茜)

    原文链接:http://news.jstv.com/a/20190909/163492c7670a4c56a098145d1dbdf506.shtml?jsbcApp=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