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与《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要求,教育科学学院“擦星者”实践团队于近日启动了“智教融合 赋能特教——人工智能驱动特殊教育创新实践行动”。依托学校专业资源和赛事平台,团队积极探索AI技术在特殊教育领域的应用路径。
团队采用“双线联动”模式推进实践:线上以南特强脑研究中心为枢纽,联动跨区域专家、师生开展协同教研;线下深入南京七彩梦儿童康复中心等实习基地,开展AI技术宣讲与教学实践。活动初期,团队在南特强脑中心和特殊教育学院脑电实验室探访前沿科技动向,并于图书馆举行启动仪式,接受专业儿童康复技能培训,为实践奠定坚实基础。
图书馆举行活动开幕仪式
体验强脑中心设备
跨域联动,深化认知
在跨区域实践过程中,团队走访无锡梓旺康复医院(江苏省首家康复专科医院),系统学习AI评估及脑电训练等前沿康复知识;在浙江台州三门晴语儿童康复中心、叮叮托育和艾思语幼儿园联合教研期间,开展AI赋能教育科普活动,并推介团队开发的“AI赋能特教”网站。
学习智能评估设备
开展宣讲活动
团队网站
场景实践,精准施教
在各实践机构教师指导下,团队针对特殊儿童的发展需求,开展了多样化的AI融合教学。
生活语文课基于培智教材,选取“认识日常用品”“简单对话表达”等贴近生活的主题,通过运用AI生成绘本,结合图片认知、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儿童的语言理解与表达能力;生活数学课聚焦“数与量的对应”“简单分类”等实用技能,通过实物操作,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助力儿童理解掌握;音乐律动课设计节奏游戏、肢体模仿等互动环节,在欢快的旋律和运动中,有效促进儿童感知觉协调发展。
生活语文教学
生活数学教学
音乐律动教学
针对个体差异,团队在南京七彩梦等机构实施一对一认知个训(离散式单元教学,DTT):运用AI工具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将复杂技能分解为小步骤,通过指令呈现、辅助提示、强化反馈等流程,系统训练认知概念、语言表达或精细动作。训练过程动态记录反应数据,实时调整教学策略。
颜色配对训练
手部精细动作训练
在晴语儿童康复中心等机构,志愿者为有特殊需求的儿童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如制定如厕干预动态记录表),通过定时提醒、步骤分解演示、正向鼓励等方式,辅助其逐步掌握生活适应技能。
在“智教融合 赋能特教”理念引领下,“擦星者”团队系统探索“AI+特教”多元应用。团队运用AI图像生成技术打造个性化绘本,提升特殊儿童学习热情;结合脑电研究成果,创新应用视觉识别分步指令与DTT策略,奠定脑电教育应用基础。实践整合五类AI资源,覆盖四家机构,惠及超五百名儿童。依托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学、赛、创、用、宣”五环相扣模式,促进成果转化。成员肖文武坦言,此次实践深化了“AI赋能特教”的认知,也体悟了技术落地之艰。团队将持续探索技术赋能新路,期待以更优平台助力成长,点亮特殊儿童未来。(文/刘智慧 肖文武 图/宁子涵 顾思思 肖文武 编辑/宋宁宁 审核/吴月华 胡芳 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