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汇点】南京这所学校,建了一座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

来源:交汇点日期:2020-11-25浏览:1401

盲人儿童可以玩什么玩具呢?听觉障碍人群还有聋人和听人的区别?即使看不见也能打乒乓球?天才儿童也算是特殊教育的对象?

在南京,有这样一所学校,耗费十年时间,没什么“启动经费”,硬是靠着软磨硬泡去“化缘”,却几乎收藏了全国各地具有研究价值的与中国特殊教育相关的老物件,馆长几乎跑遍了上一代“特教人”的家,终于淘来了足足摆满几进几间的珍贵藏品:数十年前盲人儿童专用的积木、1949年上海某特殊学校的毕业证书、6种不同时代的盲文打字机、印制了《盲人说书》图像的徽墨……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图书馆里,建着这座馆藏内容极为丰富的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11月24日,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的专家学者以及全国基层特殊教育名校校长等冒着细雨来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共同参加“学科建设与特教史研究”高层论坛。与会学者各抒己见,分享了各自在学科领域上积累的经验成果,演讲嘉宾探讨的议题涵盖教育史学、教育哲学、教育管理学、教育社会学等不同学术领域。

本次论坛的主办单位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积极开展特殊教育史研究,与会嘉宾在参观过这座“特殊”博物馆后,都对其中的展品表示叹为观止。学校还依托江苏省特殊教育学重点学科建设团队,相继完成了《共和国教育学七十年:特殊教育学卷》等一批重点科研成果。论坛期间,大会举行了该书的新书发布及捐赠仪式、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特聘专家聘任仪式。

论坛上,教育部教育学科教指委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分会理事长张斌贤作了《教育的过去与过去的教育——重新探索教育史研究的出发点》的主旨报告,就教育史研究的目标、方法、途径、要素等做了精辟分析,并重点指出教育学是开放的学科,要有历史学的视角;教育学的发展是一种平行变迁,具有巨大的差异性和丰富的多样性。此外,张斌贤表示,特殊教育其实是一个国内很少有人涉猎的领域,约等于是从零到有的研究,他对南京特师积极利用自身资源努力开展特教史的研究工作,特别是填补了有关的历史研究空白,给予了充分肯定。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作了《中国教育哲学百年》的演讲,重点讲述了中国教育哲学的初始、断裂期和重建期。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南京大学教授贺晓星分享了以《聋文化的思想与实践——日本聋教育发展史的一个断面》为题的报告,提到了对特殊人群的视角转换问题。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领导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张新平教授与东南大学东大智库特聘研究员刘坚教授分别作了《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初步思考》《新文科视野下的出版业:功能、使命与创新》的演讲。论坛的最后环节,来自全国特教界几所学校的校长分别带来了各自学校办学历史、办学愿景等的交流和分享。

交汇点记者傅秋源

编辑: 王慧


(新闻链接:https://jnews.xhby.net/v3/waparticles/29/9uRKhJmh9HpMtwN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