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为中国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办学宗旨,以“博爱塑魂”为内核,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引领与特殊教育特色育人的双重优势,打通“校内-校外”两个场域,探索“课堂讲授、场馆体验、社会实践、仪式教育、生涯规划”五维路径,构建以“理想信念铸魂、博爱精神塑心、实践赋能立行”为核心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
深植理想信念之根,以信仰之光铸牢特教初心
学院以“理想信念铸魂”为核心,多维度协同引导新生筑牢信仰根基,点亮信仰之光,为培养新时代卓越特教人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一是用前置引导筑牢信仰根基。学院创新实施“新生入学教育前置”计划,在入校前精心组织新生观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引导新生在庄严仪式中感悟强国伟力,激发爱国情怀,鼓励新生深入思考并记录如何将爱国情和强国志转化为对特殊需要孩子的耐心、爱心与专业责任,形成“观礼启志-初心记录-使命传递”的教育闭环,实现“未入校门,先铸其魂”的教育目标,完成从“准大学生”到“特教新人”的身份转变。二是用红色宣讲践行初心使命。学院成立“有爱无碍”红色宣讲团,与南京市盲人学校组建虚拟教研室,系统设计教案讲稿,定制盲文学习资料,创新打造“场馆里的思政课”,通过引导触摸历史文物、讲述红色故事等方式,不仅实现了红色场馆资源的活化利用,更推动学院新生实现从“思政课程学习者”向“核心价值观传播者”的身份转变,也为特殊教育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提供了鲜活实践。三是用榜样力量滋养成长道路。学院组织新生开展“理想信念与榜样引领”专题研讨,鼓励学生从榜样事迹中汲取精神力量,在专业研讨中深化理论认知。创新打造“师生研学·问道启心”品牌活动,引导新生在思想碰撞中坚定理想信念。学院举办“形势与政策大讲堂”,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帮助学生把握特殊教育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内在联系。通过“读书分享+专家引领”的双轮驱动,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在新生中入脑入心,筑牢服务残疾人事业的思想根基。
汇聚博爱厚生之情,以仁爱之心点亮仁师之能
学院坚持将“博爱精神塑心”理念贯穿育人全过程,通过构建多维实践平台,引导新生以仁爱之心成就师范之能。一是以情境教学塑仁爱之心。学院将入学教育课堂延伸至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通过观摩特教发展历程的珍贵史料、早期盲文教材与手语文献,听老师讲述育人故事,深刻理解“博爱”不仅是校训,更是一代代特教人躬身实践的使命,使新生在具象化的特教发展脉络中,筑牢专业认同,实现从“认知博爱”到“心塑博爱”的情感升华。二是以薪火相传塑坚守之心。学院联合学校关工委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组织新生与退休教师共赴江苏省档案馆开展“我和祖国共成长”主题实践,开展“过去的我就是现在的你”主题沙龙,在触摸历史档案、聆听师长教诲的过程中,进一步彰显师范精神的薪火相传,实现了从“认知传承”到“践行使命”的认知转变。三是以青年智慧塑奉献之心。学院特邀江苏省社会工作领军人才等专家学者开展专题讲座,通过案例剖析、情景模拟等方式,解析特教服务中的沟通技巧与专业方法。引导学生将“博爱精神”转化为具象化的服务能力,掌握与特殊群体建立信任的专业技能,为未来从事特教事业筑牢“仁心与仁术”相统一的专业根基。
践行青年实践之路,以笃行之力开启师者征程
学院构建多元实践平台,引导新生在知行合一中坚定从教信念,开启师者生涯,实现实践赋能立行的教育目标。一是用教学实践锤炼育人本领。学院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开展“同堂授课”创新实践。组织新生观摩《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等课程,参与“小学重感知、大学重深化”的教学研讨,参与一体化教学实践,使新生既提升了育人能力,更深刻认识到作为未来特教师资肩负的使命担当,为职业生涯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用传颂星火点亮理想之光。学院组织新生在迎新日担任“书信家国尺牍情深”档案展讲解员,通过声情并茂的讲解传播红色文化;指导学生录制红色主题微课,将革命精神转化为生动的教学资源,在实践中既锻炼了专业能力,更让理想信念在讲述中薪火相传。三是用仪式教育激发使命担当。学院创新开展“荣休仪式+职业启航”主题活动,让新生感悟教育使命。组织“给未来的自己一封信”活动,将现场感动转化为坚定的职业承诺,在仪式感召中树立从教理想。学院通过构建“教学实践-红色传承-仪式感召”三位一体的实践育人体系,推动新生在实践中坚定信念,在行动中规划未来,为培养新时代卓越特教师资奠定坚实基础。
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将继续搭建活动载体,实现理想信念教育与职业情怀培育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特殊教育实践的深度贯通,完成从“准大学生”到“新特教人”的顺利过渡,为培养新时代卓越特教人才奠定坚实根基。(文/吴敏 编辑/宋宁宁 审核/黄珏 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