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等相关精神,2025年学习障碍教育学术研讨会于10月18日至19日在我校栖霞校区举办。研讨会由我校特殊教育学院主办,陕西师范大学特殊儿童认知与行为研究中心、《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协办。
此次学术研讨会是我国特殊教育领域内组织的第一次全国性学习障碍教育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所高校,13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及康复教育机构在内的300余名参会代表齐聚一堂,共商推进学习障碍教育高质量发展大计,分享前沿学术和实践成果。
18日上午,开幕式在实验实训大楼报告厅举行,我校副校长张茂林、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方俊明等出席。开幕式由特殊教育学院院长李拉教授主持。
张茂林副校长在开幕式致辞。张茂林指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是新时代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目标。随着学习障碍儿童越来越多,保障他们的教育质量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公平的实现,也是适应社会不断发展需求的必然要求。他表示,南京特师将持续深化学习障碍教育研究,建设学习障碍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基地,打造全国学习障碍教育协同创新平台,进一步加强与相关部门、学校及机构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继续发挥学校在本领域的优势,促进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努力为国家培养更多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专业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方俊明在讲话中阐述了中国特殊教育持续发展所需构建的三大关键体系。首先要建立贯穿早期教育、学龄教育直至高等教育阶段的终身发展体系;其次需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形成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研究会、中国残联等为代表的多元支持体系;最后要构建由国家层面系统推进,涵盖政策规划、财政保障、专业建设与信息平台在内的综合保障体系。方俊明教授在回顾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对未来发展寄予了深切期望。
在上午的主旨报告中,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师范大学特殊儿童认知与行为研究中心负责人赵微带来“RTI模式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学习困难学生的学校支持体系构建”报告,重点介绍了RTI模型的概念、发展历史、优势和在我国的本土化实践应用情况。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张树东教授,向大家展示了小学生语素意识测验设计以及有效性和可靠性检验的主要研究过程,严谨的论证启发了与会人员。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博士生导师柯晓燕教授,详细介绍了特定学习障碍的流行病学研究、病因与病理机制、识别与诊断、干预与预后四个方面,为与会人员提供了特定学习障碍在神经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李欢教授,围绕多重缺陷模型视角下的阅读障碍展开,详细介绍了多重障碍间的交互作用,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在下午的主旨报告中,岭南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郑剑虹教授分享了广东省小学生学习障碍调查报告,该报告基于其团队长达十年的持续调查研究,详细介绍了学习障碍量表的修订与制定过程,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的大规模流行率调查。我校语言学院副院长徐琴芳教授分享了针对学校环境开发的汉语阅读障碍筛查工具,为早期识别与干预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南京市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池霞教授探讨了医院在临床环境中能为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支持策略,并重点强调了早期识别、临床诊断、共患病的诊治以及积极推进医教结合等关键环节。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赵英博士重点介绍了针对语素意识的干预教学方法,并分享了融合字理、学理与童理的“三理识字法”。我校特殊教育学院讲师卜晓鸥博士提出,统计学习能力可以作为早期筛查的补充指标,并建议在教学实践中将统计学习与显性教学相结合,引入多模态教学方法以有效提升儿童的阅读能力。
19日上午,两个分论坛举行,论坛主题分别聚焦于基于普通学校学习困难学生支持与干预研究、学习障碍儿童的教育与干预研究。华东师范大学方俊明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学习障碍研究已推动特殊教育从狭义走向广义,即由残疾教育拓展至全纳性的特殊教育。方教授同时强调了教师教育的核心素养,一是要保持谦虚、乐于学习,与人协作时取长补短,态度不卑不亢;二是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三要寄望后学,相信“长江后浪推前浪”,相信并支持年轻一代的成长。另外还有十几位学者、特校校长或业界专家分别做了学术分享。
此次学术研讨会的顺利举办,成功搭建了跨界融合研讨的高端平台,来自教育学、医学、心理学、神经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分享了关于学习障碍识别、干预与教育支持的前沿成果与深刻见解,为推动该领域的纵深探索与系统化发展注入了新动能。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于2025年成立了学习障碍教育研究中心,通过此次大会彰显了学院的专业引领作用与社会担当。展望未来,我校特殊教育学院将坚守初心,持续强化其在学习障碍教育研究、师资培养与社会服务中的核心驱动力,携手各界同仁,共同为每一个有学习障碍的个体,开创更加包容、更有质量的教育新未来!(文/蒋天 陈佳奕 图/党委宣传部 编辑/尚海艳 宋宁宁 审核/何燕春 李拉 章小军 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