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网举办的“非遗青年请接力”短视频征集活动落下帷幕,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此次活动中取得可喜成绩,共有19条非遗主题视频被人民网推送。这既是学校2024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实践教学的丰硕成果,也充分展现了南特学子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积极行动与创新能力。
立足课程实践,深耕非遗传承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紧密结合。学院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文化自信理念,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通过短视频形式进行创作与展示。这一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热情。
在本次活动中,学院共组织了多个班级的学生参与,涵盖音乐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教育技术学等多个专业。学生们在导师的指导下,精心策划、拍摄并制作了一系列高质量的非遗主题短视频。这些视频内容丰富多样,包括活字印刷术、衍纸艺术、南京盐水鸭制作技艺、非遗剪纸、点翠工艺、拓片艺术、南京云锦、扎染技艺、金陵古琴等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翔实的讲解,学生们将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导师悉心指导,助力学生成长
在本次实践教学活动中,学院导师们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指导,还积极参与到视频的策划与制作过程中。马院导师郭方天、于莉、孙菲等在活动中悉心指导学生,从选题、拍摄到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确保视频质量。他们的专业指导和悉心关怀,为学生们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与动力,也让学生们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学院还特别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校园,与学生们面对面交流,分享非遗技艺的传承经验和文化内涵。这种“非遗进校园”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还让学生们深刻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通过与传承人的互动,学生们更加坚定了传承非遗文化的决心,也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优秀作品涌现,展现青年担当
在被人民网推送的19条视频中,每一条都凝聚着学生们的心血与智慧。音乐2201班的《活字印刷术》视频,通过实地走访和现场演示,生动再现了这一古老印刷技艺的制作过程,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音乐2203班的《墨韵千年:探寻非遗拓片之美》则以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拓片艺术的独特魅力,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与点赞。数据2201班的《春节非遗》视频,以春节这一传统节日为背景,深入挖掘了春节期间的各类非遗活动,如舞龙舞狮、剪纸、年画等,展现了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丰富内涵。教技2201班的《绒花流韵》视频则聚焦南京绒花这一传统手工艺,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和展示制作过程,让观众对这一“指尖上的非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些优秀作品不仅在人民网平台上获得了广泛传播,更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广泛关注。学生们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责任与担当。同时,这些作品也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即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和创新方式,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人民网“非遗青年请接力”短视频征集活动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平台。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更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
学院将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模式,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相结合,培养更多具有文化自信和创新精神的新时代青年,为推动文化自信自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文/郭方天 图/人民网 编辑/郭方天 宋宁宁 审核/黄珏 张九童 冷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