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我融入大我 青春献给祖国(下)——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纪实

来源:团委、美育中心(合署)日期:2024-08-13浏览:303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今年暑期,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累计组织校、院两级86支社会实践团队、9支专项实践团队,103名指导教师奔赴15个省、市、自治区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南特师生在火热生动的社会实践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青春力量,献礼新中国成立75周年。


凝聚青春力量 赋能乡村振兴

驱动电机”“固态结构”“传感器”……在支教老师的指导下,一个个独立的部件在学生手里拼装为完整模型。在金丝峡镇毕家湾小学,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远见梦想家乡村教育振兴实践团成员用科技前沿知识和scratch编程机器人,开展了“智趣编程,AI赋能”信息科技系列课程。“一幅精美的画是如何被AI创作出来的呢?”在“AIGC数字艺术创作”课堂上,支教老师组织了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们理解人工智能生成图片的过程,在感受科技乐趣的同时,激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作力。

美术与设计学院雨露乡村美育计划团队来到陕西商洛三所乡村小学,以美术教育推广为主题核心,以乡村夏令营为手段,围绕当地特色、传统文化、美术治疗和环保创新四个板块开展一系列丰富的特色课程和活动。从早读课的知识拓展,到各类特色课程如扎染课、艺术疗愈课、刮蜡画、京剧脸谱课、手语课等,志愿者们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孩子们在艺术的海洋中探索。



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四海同音”推普团队通过实地访谈、培训授课等形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等多个乡村学校进行普通话推广活动,提升当地普通话水平,增强文化自信。



垃圾分类知识宣讲,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考察当地垃圾回收站……管理学院志愿者来到江苏金坛沙湖,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垃圾分类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弘扬传统文化 增强文化自信

非遗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民族记忆与文化传承的特殊种子,它承载着历史和文化血脉。美术与设计学院晨曦青年非遗实践团前往南京金陵竹刻艺术博物馆、金箔文化馆、云锦博物馆等地开启非遗体验之旅,感受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此外,成员们还了解到如何“让高雅艺术飞入寻常百姓家”,形成艺术创作输出思路。



以福泉阳戏为代表的贵州阳戏被誉为“戏剧活化石,是中国傩文化瑰宝中保存最为完整、原始的戏种。教育科学学院“为爱黔行”支教团队前往贵州,创新实施“阳戏进校园”项目,将珍贵的非遗阳戏带入小学、幼儿园课堂。该院“美润童心”暑期社会实践团则前往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围绕梆子戏、漆扇、造纸术、拓印、绘本等,开展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育教育活动。



康复科学学院“寻脉非遗”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志愿者们在南京建宁路残疾人之家开展了“寻脉非遗,传承经典”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设置了植物拓染、绒花、剪纸、竹编等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为残疾人朋友们打造了沉浸式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方天地。

在陕西省商洛市商南县清油河希望小学,体育学院“搏砺公益”暑期支教队开展了别具一格的传统体育文化夏令营活动。志愿者们除了教授“三路长拳”“武术操”“五步拳”等中国传统武术课程,积极开展红色主题定向越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竞技、乡村家校足球赛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志愿者和希望小学师生表示,在整个夏令营中,不仅感受到传统体育文化魅力,锤炼了坚毅勇敢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坚定了体育报国的信念与目标。




让绘画“活”起来。语言学院“烟青语爱”大学生志愿宣讲团围绕中国绘画历程,举办了“线条的运用”“光影处理”“中国传统正五色”和“诗画中国”四大专题活动,通过情景剧展现、小品表演等方式,向青少年、中老年及特殊人群等不同群体,介绍山水画、花鸟画、敦煌壁画等不同系列绘画的笔法技巧以及背后的历史,使观众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绘画艺术的博大精深。(文/周圆 /各学院供图 编辑/杨黎珍 宋宁宁 审核/李永康 杨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