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半部分是春晚画面及实时字幕,下半部分是由手语演员同步呈现的手语、表情和肢体表演,这是听障人士春晚的“打开方式”。当北京主会场的大屏幕开始播放开场视频时,解说员的声音同步传来:“画面中出现金色文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2025乙巳年’。卡通形象小朋友轻点春晚主标识,巳巳如意纹变成红色绸带引领我们进入春晚现场。”这是视障人士春晚的“打开方式”。
2025春晚首次无障碍转播让更多听障人士和视障人士“听见”欢声笑语,“看到”流光溢彩,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春晚节目内容,真正享受这场文化盛宴。无障碍转播的背后是一群人的日夜打磨,2月3日,记者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获悉,该校2017届手语翻译专业毕业生、中国残疾人特殊艺术指导中心(中国残疾人艺术团)手语老师荆小笛,是此次春晚无障碍转播“听障版”手语部分的演员之一,帮助听障朋友们感受音乐节拍以及节目中所传达的欢乐与温情。
此次春晚中,荆小笛是小品翻译的一员,用手“说话”用心“表演”。让听障人轻松看懂语言类节目中的“谐音梗”和笑点并不容易,这需要准确翻译的同时还要达到搞笑效果。记者看到表演中的荆小笛并不是机械地打手势,而是用生动的面部表情配合灵活的手部动作,演绎活泼幽默的情节,在有限的视频空间里,充分利用身体的各种方位变化,丰富视觉表演效果。同时,荆小笛又是主持翻译,每当小品演完,又迅速调整状态,用她和聋人朋友之间的默契,分享给他们春节的喜气洋洋,为他们准确播报节目信息。面对两种状态的快速切换,她全力以赴,一丝不苟,为全国听障人士带去春晚的快乐。
荆小笛的工作单位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艺术团中总共一百余名残障演员,这些残障演员中大多数是听障演员,她的工作就是用手语与他们交流,帮他们翻译。春晚首推无障碍转播的背后,同样凝聚着中国残联多年来的推动和支持。自2020年起,中国残联每年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沟通,希望春晚融入残疾人的演出或相关元素,从最初的倡议到今年春晚的全要素接纳,这一过程既是工作推动的积累,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就在2025年春晚播出前夕,中国残联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无障碍转播的要求,满足残疾人基本收视需求,优化残疾人广电视听公共文化服务和内容供给。中国残联还将配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定出台无障碍转播国家标准,并推动各地以总台为标杆,为残疾人提供更多像2025年总台春晚一样的优质的文化服务。
“对于听障演员们来说,一支舞蹈的编排,最难的不是动作而是节奏,演员们编排一支舞蹈,要做到同一颗心脏,同一个呼吸,同频共振,与音乐无缝对接。《千手观音》这支曾经感动全中国的舞蹈是艺术团中最经典的节目,生活在无声世界的演员们能将《千手观音》演绎得近乎完美,经过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荆小笛告诉记者,想要做好听障演员的“耳朵”和“嘴巴”,最需要的就是爱心和耐心,“为了让演员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准确地同时出手,舞蹈需要借助手语老师来为演员传递信息,用手语告诉演员舞蹈的一招一式,我的手便成为听障演员的‘耳朵’,我的手语传达出音乐节奏,听障演员便在‘节奏’中,展现出最优美的舞姿!”
“聋人朋友是每个手语翻译最好的老师,学好《国家通用手语》,练好非手控要素,打聋人朋友看得懂的手语,与他们交流,为他们翻译,向他们传递世界的真情。”手语翻译工作经验丰富的荆小笛向母校手语翻译专业的同学们分享学习心得。
据悉,我国现有2000多万听障人士,培养手语翻译人才既是保障聋人权益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一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是国内最早开展手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高校之一,早在2005年该校就开启了手语翻译人才的专门培养,在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后,2017年经教育部批准,该校手语翻译专业升格为本科专业,成为我国大陆地区第一个本科手语翻译专业。该专业毕业生熟悉中国语言文化和聋人社会,在教育、传媒、医疗、法律等领域从事语言服务相关工作。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原文链接:
http://m.zjsnews.cn/news/7463022172416558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