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召开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宣讲会暨教学成果培育动员会

来源:教务处、融合教育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合署)(教育教学实训中心挂靠)日期:2023-12-22浏览:471

为提升新时代高校教师的教研能力,探讨教学成果奖的申报、成果转化经验,学习教学成果的凝练方法与技巧,促进学校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12月21日,我校召开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宣讲会暨教学成果培育动员会。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得者陈蓓琴研究员,就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和培育工作做经验交流。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克军,党委常委、副校长吴彬江、各二级学院院长、副院长、全体教授、专业负责人聆听本次宣讲。教务处负责人主持宣讲会。




陈蓓琴研究员带领团队完成的《基于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促进听障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创新实践》项目获得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宣讲会上,陈蓓琴研究员为参会人员详细解读了该项目的研究过程、创新实践、实践成果、应用推广与效果,并结合个人科研成长经历,从教学成果奖概要、教学成果奖的选题与培育、如何写好申报材料、优秀教学成果奖的要素四个方面分享了自己带领团队申报教学成果奖的心得体会。她指出,教学成果奖作为综合性教育教学方案,一方面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凝练特色、系统总结;另一方面要做好反思、构建、凝练、表述,基于教学实践,又高于教学实践。同时也强调,要做到在更大范围辐射推广,体现成果的实用性。




陈克军副校长充分肯定了本次宣讲会的必要性,强调理论研究和研究成果的实践、成效、推广在开展教学成果奖培育工作中一个都不能少。对今后教学成果奖培育工作提出以下几点要求。一是要高度重视教学成果奖的培育工作,积极申报教学成果奖,精心组织、潜心策划,认真梳理和总结教学改革、教研活动中的先进实践成果;二是要有组织开展选题、探讨、研究、成果、推广全过程的理论研究和成果检验;三是要站在学校高度放眼全局,广泛整合资源,积极探索高等教育领域教学成果奖研究,力争在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取得新突破。

本次宣讲的内容丰富,宣讲人深入浅出,获得了参会人员的一致称赞与好评,对学校教学成果奖培育提前布局、重点教学改革成果凝练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为后续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奖申报指明了方向。


成果简介:

“基于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促进听障学生语言能力提高的创新实践”教学成果,旨为解决听障学生语言能力评估标准缺失和语言训练不规范等问题,根据国家“办好特殊教育”总体要求,与聋校合作,研制了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以标准为导向,构建了聋校语言教学实践体系,为提高听障学生语言能力、融入社会能力提供了教改策略和现实路径。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的研制,推动聋校听障学生语言能力培养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形成了以标准为导向的聋校语言教学实践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听障学生语言交往、思维发展、融入社会的能力,提高了聋校教学质量。值得一提的是,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标准已服务于全国28个省(市、区),以标准为导向的聋校语言教改经验,被推广到全国10余所特校,得到同行高度认可并被广泛借鉴和应用。成果被教育部充分肯定,2020年学校被评为首批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

(文/高凤梅 图/高凤梅 李芸潇 编辑/宋宁宁 审核/范莉莉 杨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