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从人文视角聚焦中国残障问题研究

——“语言文学与残障研究”会议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召开
来源:日期:2023-12-14浏览:365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通讯员稂志艳 记者吴楠)12月2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主办的“语言文学与残障研究”——2023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残障人文发展论坛召开,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科研机构、中国盲文手语中心、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参会。


  开幕式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校长许巧仙致辞,她提出,举办此次语言文学与残障研究论坛,一是要深刻理解语言文学与残障研究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二是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语言文学与残障领域的创新性研究;三是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推动语言文学与残障研究创新创造。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执行院长王东主持开幕式。


  会议分为主旨报告与交流报告两个环节。在主旨报告环节,与会学者围绕“社会、文化、媒介与残障”“文学、叙事与残障”“教育、语言与残障”等议题,从媒体传播学、社会学、电影学、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学科角度展开了残障研究,呈现了中国残障问题研究的人文路径。在交流报告环节,语言学院残障文学研究团队和应用语言学研究团队的教师从不同角度讨论了文学、语言与残障的关系。


梳理中国残障题材电影的文化发展脉络


  长期以来,包括残障群体在内的社会边缘群体都面临“不可见”的困境,而社会化媒体平台的视觉可供性带来了可见性赋权,使得“可见性”成为他们逐步提升社会融合的路径之一。暨南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林仲轩通过研究聚焦残障群体的可见性问题并基于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B 站残障 UP 主主要通过“呈现真实自我”和“建构积极话语”这两种策略进入公共领域。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常晓茗通过梳理中国残障题材电影的文化发展脉络,探讨早期电影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以及改革开放后这三个历史阶段的发展情况。在早期电影时期,由于技术限制和社会观念的影响,中国残障题材电影的数量较少。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残障题材电影也开始逐渐崛起。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残障题材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深入探讨了残障人士的内心世界、他们与主流社会的互动。这些作品通过更加真实、细腻的表达方式,使观众更好地理解残障人士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状态。


  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秘书长马卫提出,通过对无障碍电影的定义和背景进行分析,我们认识到无障碍电影在提供包容性娱乐和信息传递方面的重要性以及当前无障碍电影制作中存在的挑战和障碍,并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案。首先,技术创新在实现无障碍电影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包括字幕、音频描述和手语等辅助功能的应用。其次,合理的政策和法规框架对于推动无障碍电影的发展至关重要。最后,社会各界的参与和支持将促进无障碍电影的普及和推广。


从不同学科视角关注残障研究


  自从20世纪90年代后,残障研究业已成为文艺理论界的前沿话题之一。上海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杨国静提出,残障研究的重心并非致残疾病的消除和伤残康复等医学命题,而是聚焦残障观念的建构性,探讨其社会学根源。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马建强表示,史学从史料出发,呈现史实展示历史;文学从虚构与想象出发,塑造人物表现社会。文学中的人与史学中的人,其实是同样的人,有人就有残疾的人,人的残疾与残障,是文学的永恒关注; 人的残疾与残障,也是史学的客观对象。残疾与残障,不能有文学与史学的遗忘与忽视。


  “《命若琴弦》《没有语言的生活》《推拿》三部作品的创作分别代表了三个时代,也代表了残疾人作家、现实主义批判作家和有着特殊教育经历的作家三种类型,在展现残疾人生存经验,呈现人的残障意识和残障共情能力上各具特色。”王东提出,从小说到电影、电视,《命若琴弦》《没有语言的生活》《推拿》均有盲人焦虑体验减弱倾向。


  江苏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鲍雨运用社会学视角下的残障理论,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截瘫者为调查对象,以他们在转型时期日常生活变迁过程为例,通过发掘从 1976 年至今截瘫康复机构的建立与变迁,和截瘫者本身观念的发展脉络,力图展现国家治理的实践和截瘫者的自我治理。南华大学青年学者阳洋关注到美国南方文学中现代主义的怪诞美学“残疾的社会接受”的问题。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青年学者汪文君探索了残疾作家、作品及残疾人物塑造背后的文化原因和多元阐释的意义。


  中国盲文手语研究与应用中心主任陈蓓琴介绍了适用于听障学生普通话替代性评估方法,展示了其主持编创的特殊语言教学系列校本课程,以及主持开发的语言学习工具和教学资源等相关成果。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教学院教授赵晓驰在报告中阐述了我国手语地名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常规化的研究经验,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性建议。《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副研究员孙会聚焦“当代残疾人传记的主题演变”,肯定了用自传的方式书写生存处境、生命情感和身份认同的意义。《现代特殊教育》编辑部副主任王培峰在题为“特殊教育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逻辑与实现”的报告中提出,特殊教育是全面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和支撑,强调了特殊教育的核心功能与价值。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副院长徐琴芳则聚焦于“学校环境下阅读困难儿童语音语素干预”,探讨在学校教育环境下,对儿童阅读障碍的干预比较研究。


  交流报告环节,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中文系主任康盛楠、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教授王悦欣等14位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做了各具特色的交流报告。


  闭幕式上,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语言学院党总支书记丁祖保肯定了论坛的成功举办意义,认为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41年校庆日首次举办这场全国范围内的语言文学与残障研究论坛有着重要意义,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科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对推动语言文学与残障事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动力。


原文链接:

https://www.cssn.cn/wx/wx_xlzx/202312/t20231214_57170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