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由我校学报编辑部和华东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系联合举办的“协同多元学科,赋能融合教育”——第六届卓越研究生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届论坛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吸引了全国众多高校的特殊教育学子,线上参会师生近300人。我校特殊教育学院卓越班的学生也通过线上方式全程参与学习。
学报编辑部主任李泽慧教授致辞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顾定倩教授、我校学报编辑部主任李泽慧教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福义教授先后为论坛开幕式致辞。顾定倩教授肯定了坚持举办研究生论坛的战略眼光,更寄语广大特教研究生要通过这样的交流与分享形成放眼世界的眼光、脚踏实地的精神,从中国实际出发,为中国特殊教育发展提出新方案。李泽慧教授回顾往届学术论坛的主题,强调了论坛对青年特教人的使命担当、不负众望的期望,鼓励大家能够一路同行,不负青春,勤奋耕耘学术园地,保持对特殊教育的学术热情。杨福义教授对莅临本次学术论坛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也期望研究生们能在此次学术交流中不断激发学术思维,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继续开阔视野、收获友谊。
本次论坛旨在开展多维度、多层次的学术交流,由专家主旨报告和研究生交流报告两部分组成。
论坛上午的专家主旨报告分别由北京师范大学郑璇教授、上海体育学院全明辉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颜廷睿副教授带来。郑璇教授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从听障教育的视角出发阐述融合教育,并从无障碍支持缺失、资源教师缺乏等角度提出听障融合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对未来发展提出期望。全明辉副教授从药物治疗、行为干预治疗入手,提出运动干预可作为一种替代疗法对ADHD进行干预。并提出长期体育运动干预应成为ADHD儿童青少年日常治疗的必要辅助手段的建议,从体育运动角度为ADHD儿童的康复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颜廷睿副教授以《从课程调整到学习通用设计:融合教育课程范式的转换》为题,对融合教育的本质、什么是课程调整、课程调整带来的问题、为何要选择学习通用设计以及学习通用设计的内涵和优点进行了介绍。
论坛下午的研究生交流报告分两场举行。第一场由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分别围绕融合教育本土教学实践、超轻粘土与沙盘治疗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社交的干预、普通教师对融合教育的态度等主题进行了成果分享。华东师范大学邓猛教授、浙江师范大学赵勇帅博士对汇报进行了深入点评,对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实验性研究与实践性研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并提出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实验设计工具使用的严谨性。第二场由来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济南大学、西藏大学、江苏师范大学的硕士与博士研究生围绕视觉时间表、听障生的拟声词学习、听障生内心平静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污名信息对听障中学生定向遗忘的影响等主题做了报告。西南大学赵斌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昝飞教授进行点评,对研究中的相关议题进行了专业的评析并给出指导意见,并就热点话题与学生展开了学术探讨。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于素红教授总结
最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系于素红教授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于素红教授从融合教育课程与教学、师资培养等五个方面对本次论坛的11个报告做了归纳和梳理,并对学术论坛平台的搭建表示感谢,希望研究生能依托平台互相交流研究经验,为国家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献出一份力。
第六届特殊教育卓越研究生学术论坛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特殊教育专家、学子在特殊教育领域的情怀与担当,这是一次学术的交流,也是一次思想的碰撞。同时,本次论坛较往年也展现出一些变化和特色:一是充分体现了特殊教育跨学科的研究意识,如特殊教育与运动康复、艺术康复相结合;二是融合教育研究有了从政策到课程逐步深入的变化;三是参与本次论坛的学校范围进一步扩大,普通高校有所增加,非特殊教育专业方向的研究生逐渐增多。为了建立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我们应当积极树立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交叉研究意识,以多元共融的姿态,回应特殊教育发展新期待。
我校特殊教育学院卓越班学生观看
(文/幸琪琪 图/罗佳佳 编辑/宋宁宁 审核/李泽慧 杨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