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研究院”学术成果交流会在我校栖霞校区通过线上线下同步的方式举行。会议由我校主办、特殊教育研究院承办,以《“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的出台与实施为政策背景,紧紧围绕“特殊教育发展与质量提升”主题,研讨特殊教育发展提升的行动力。
我校校长王立新教授致欢迎词,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钟秉林教授做开幕式致辞。江苏省特殊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丁勇,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克军教授,副校长张茂林教授,我校特殊教育研究院院长、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苏省特殊教育发展研究院”负责人史万兵教授分别主持了大会特邀嘉宾致辞、特邀嘉宾主旨报告、基地开放性课题负责人报告,副校长许巧仙教授致大会闭幕词。江苏教育出版社有关领导、我校各二级学院及科研管理部门负责人与会。
来自哈佛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博士,以及来自苏州工业园区仁爱学校、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学校等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共同分享研讨前沿学术成果及管理实践经验,为我省乃至全国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会议现场
王立新校长在欢迎词中指出,本次会议不仅是我校在特殊教育学术及专业建设方面的一件大事,更是致力于搭建特殊教育实践与特殊教育理论之间桥梁的一件实事。希望借助本次学术交流平台,实时展现特殊教育领域前沿学术成果及实践经验,努力达成特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钟秉林教授做了题为《推进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开幕式致辞。他强调,需要构建系统完整的特殊教育体系,建立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学段相互衔接、协调发展的特殊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和大力发展融合教育。借助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融合、信息技术与特殊教育融合,走出一条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
史万兵教授对基地建设成效向大会做了简要汇报。
开幕式后,进入主题报告环节。
在“融合教育政策研究”主题报告上,哈佛大学法学院残障发展项目中国部主任崔凤鸣博士,教育部基础教育特殊教育工作指导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王雁院长,发表了较为一致的观点。她们主张,制定融合教育政策框架需要考虑需求和目的。融合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和评估因素具有复杂性,不仅是特殊教育的问题,也要关涉残障研究的法律问题,还需厘清融合教育政策与实践相互影响协调互动的环境因素。融合教育是特殊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围绕“特殊教育立法及特殊教育质量提升”主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薛二勇教授表示,特殊教育立法势在必行,借鉴英国、美国立法经验,补齐我国特殊教育短板,亟待探索特殊教育立法路径。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贺晓星教授,则主张自然手语进高校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建议探究聋人与听人各自优势与劣势,确立平等观念。此观点与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特殊教育博士胡雅梅副教授阐发的“聋人大学生身份认同及相关因素研究”报告形成了呼应。
南京艺术学院艺术教育高等研究院院长顾平教授,立足听障儿童视觉认知的审美“补位”,从“符号”走向“图像”的独特视角,阐明艺术教育对听障儿童的价值,令人耳目一新。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融合教育中心主任、特殊教育学院博导贺荟中教授,主张自闭症儿童融合教育及干预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真正认识和了解自闭症儿童特点与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东北大学张小诗副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导张颖博士,苏州工业区仁爱学校校长范里、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王磊、南京市秦淮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慧以及我校特殊教育学院赵晓驰教授、特殊教育学院刘翠兰副教授、语言学院副院长徐琴芳教授,魏轶兵副教授、康复科科学学院吴冠磊副研究员及特殊教育研究院校聘副教授耿希等基地开放性课题负责人围绕课题开展了富有成效的交流。
副校长许巧仙教授最后致大会闭幕词,充分肯定了基地建设的成效。(文/史万兵 图/袁姝 编辑/宋宁宁 审核/杨黎珍 朱正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