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进行时( 四十七 )|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非遗保护暑期实践

来源:特殊教育学院(省特殊教育发展工程指导中心)日期:2022-08-18浏览:477

2022814日,“兰·鼓”工作室来到“中国花鼓灯第一村”——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冯嘴村进行参观学习。受疫情影响,本次实践采用了“线上+线下”“大学生与中学生共同学习”的模式,参观全程采用直播形式,让成员们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身临其境地感受花鼓灯艺术的魅力。

花鼓灯是安徽流传时效长、覆盖面积广、传承人物多的优秀民间艺术,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东方芭蕾”。群体舞种多样,体态丰富,既有北方的刚劲古朴,又有南方的灵巧秀丽,展现了淮河流域人民乐观开朗的性格特征。花鼓灯艺术有效地将表意与审美、抒情与叙事完美的结合,形成了适合大众文娱的艺术表现形式。

穿过乡间小路,途径偌大的天河水库,实践团队来到中国花鼓灯艺术传习所,并且很荣幸地邀请到了冯派花鼓灯嫡系传承人、花鼓灯演艺团团长冯开苗先生为实践团队讲解花鼓灯艺术的历史与今朝。

在冯团长的讲解下,实践团队了解到冯派花鼓灯艺术最大的特点便是“自打自唱”(即性表演),看路唱路,看人唱人,看到什么都可以唱,不用提前准备文字内容,自由地歌唱、自由地舞蹈。淮河流域花鼓灯在舞蹈专业方面,基本功好,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形成一种杂技的感觉。兰花(女角)为静、鼓架(男角)为动,一静一动,极具欣赏价值。

讲解过程中,冯团长演示了冯国佩先生独创的经典动作,展示农村喂鸡动作的“野鸡溜”、模仿跳起来摘桃子的跳跃动作“摘仙桃”、妇女抱着孩子起舞的“端扇起步”等等。

参观时,实践团队留意到每位花鼓灯传承人都有自己的艺名——“满天星”“三点头”“小金豆”“小银莲”等等。向冯团长提出疑问后,冯团长这样说:“艺名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艺术特点而取,同时也具有传承性,例如冯国佩先生的艺名是‘小金莲’,传到我这里便成了‘小银莲’。”冯团长回忆道:“我们每年参与的公益演出有上百场,都是不收一分钱,农民学花鼓也不收费,就是希望能将花鼓灯技艺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冯派花鼓传承至今已是第九代,我们传承的过程有苦也有甜。”

冯团长边说边跳,同学们深深感受到他对于花鼓灯的热爱,对花鼓灯艺术的认识也更深入了一层。“西方芭蕾”注重伸展与放射性,摆脱大地引力向空中放射;而中国的“舞”指人体上肢运动和持物而舞,“蹈”为用足踏地。我们在“东方芭蕾”花鼓灯的舞蹈中感受到了中国人向大地的躲踏,向大地的收敛。

本次实践圆满结束,但我们的步伐却不能在此停滞,不仅是花鼓灯艺术,还有更多的民族瑰宝需要我们去守护、去传承。我们希望以自己的每一小步,唤醒更多人的文化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我们也希望能将如此优秀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接受的文化产品,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塑造乡村文明新风尚,丰富乡村精神文化生活,提升农民文化素养,让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富起来。/陈皖荷 图/·鼓工作室 编辑/元志立 虞祥 审核/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