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新闻】为中国的特殊教育记录历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殊教育通史》开题

来源: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新闻网日期:2022-06-28浏览:1502

6月24日,一场国家重大项目的开题会——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殊教育通史》 开题会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举行。该项目由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与北京大学合作申报,云集了业内众多专家大咖。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程凯在讲话中指出,我国是世界上残疾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有关残疾人的专题研究还是相对薄弱。《中国特殊教育通史》项目位列国家社科基金支持的重大课题,这是中国残疾人事业和特殊教育事业的一件大事、喜事和盛事。他特别指出,盛世修史,中国特殊教育通史的研究,应服务于国家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推动我国特殊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该项课题由北京大学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联手协助成功申报,北京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之冠,南京特师是中国特殊教育之首,强强联合,南北互动必将产生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中残联将一如既往地参与支持特殊教育事业发展,支持北京大学和南京特师开展的针对残疾人事业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项目首席专家、北京大学郭卫东教授代表课题组做了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的开题报告。郭教授提出,中国是世界公认的文明古国,但特殊教育的历史研究往往是从近代传教士的中国办学为起点,对中国自身的残疾人特殊教育发展史研究很不充分。加强系统化的中国特殊教育通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是增加中国文化自信、提升中国理论自信的重要体现,更是新时代特殊教育创新发展的中国道路的重要探索。郭教授又具体从中国特殊教育发展史上的五次转型为关键点,提出了五大子课题的整体设计思路与研究规划。纵观中国残疾人教育的历史发展,可以将其提炼为五个转型:第一,古代残障教育的初步形态及发展转型;第二,古代残障教育向近代规范特殊教育的转型;第三,教会主办特殊教育向中国自办特殊教育的转型;第四,近代特殊教育向现代特殊教育的转型;第五,现代特殊教育一元化体制向多元体制的转型。从人类残疾人教育的出现到后来的发展转型,每次变革都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跨越与进步。这五次转型,就是中国特殊教育通史项目的五大篇章。每一章的研究设计,都应当以学术创新为根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多学科的学术背景、新技术的科研方法,充分占有档案等一手可靠材料,认真总结中国的文化成就与教育进步,积极探索新时代特殊教育的中国方案。在研究方法上,郭教授提出课题研究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将残疾人的特殊教育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结合,深入研究中国各时代政经、文教及其国际交往的适配关系。

中国残联副主席侯晶晶教授提出,《特殊教育通史》作为国家社科基金的一个重大项目,彰显了对于残疾人群体的关怀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她认为,程凯副主席讲到的几点指导意见不仅对项目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她本人学术与人生也很有指导价值。侯晶晶表示,她本人曾经在黑暗中摸索,也切身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残疾人事业的关心、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支持。对于其他嘉宾提到的努力让通史研究成果成为大众了解中国特教的窗口,彰显中国的文明与进步等观点,侯晶晶表示赞成并祝贺开题会成功,希望课题组尽快尽好完成这项研究,为中国的特殊教育记录历史,为中国的特殊教育提供智慧力量。

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天津、浙江杭州、四川成都、江苏苏州、徐州、无锡及我国香港地区等的多位特殊教育工作者通过线上方式参加了开题会。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校长黄军伟教授表示,希望借此项目合作为契机,聚焦特殊教育与残疾人事业发展重大课题,助力我国特教事业和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学校将根据国家社科基金办的要求,全力支持首席专家及课题组成员的科研工作。

当天下午,由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中国特殊教育史研究”论坛在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举行。论坛期间,《中国特殊教育通史》课题组成员进行发言汇报,与会专家就课题的研究意义、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探讨与交流。专家们对北京大学与南京特师教育师范学院的团队合作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这种多学科、跨领域的强强合作模式,必将进一步推动与深化特殊教育史学研究,增强中国特殊教育研究的理论自信,同时也为新时代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创新积极贡献学术价值与思想智慧。

通讯员 杨克瑞 杨黎珍

原文链接:http://m.zjsnews.cn/news/46724614205967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