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端”开“小灶”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上一期 下一期

内容详情
返回该版首页

“云端”开“小灶”

南京特师精准帮扶420名残障大学生在线学习

■本报记者 李大林 通讯员 杨黎珍 范莉莉

3月26日早晨7点40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1908班学生小辛(听力障碍一级,可读唇语)提前进入线上课堂。电脑的另一端,手语课教师史玉凤也打开了摄像头,用手语和他交流。为了让小辛看清自己的表情和唇语,史玉凤刻意放慢语速,并让他及时反馈读唇语的感受。10分钟后,两人的语速与读速终于“步伐一致”。

自3月2日实施线上教学至今,南京特师在保障7000名健全学生云端学习的同时,针对全校420名患有听力障碍、视力障碍、肢体障碍等的残障学生,专门制定了“四个一”在线教学方案,238名融合教育教师在“云端”开“小灶”,精准帮扶残障学生,开启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线上教学特教新篇。

摸底排查

精准对接个别需求

残障学生能不能适应在线学习?怎样才能做到在线教学与线下教育等质等效?“在决定全面开展线上教学之际,我们就第一时间考虑到残障学生的学习问题。”南京特师副校长华兴夏介绍,“四个一”精准帮扶方案,即对残障学生进行一次摸底排查,为每名残障学生制作一份线上学习支持方案,配备一个学习伙伴,录制每一节课便于回看和复习。

在摸底排查的基础上,该校将残障学生的相关信息整理制作成二维码,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案”,发送给学院和任课教师,做好信息的精准对接。

华兴夏介绍,在线上教学过程中,该校融合教育中心主任杨枫领衔研制了融合教育在线教学运行与教学质量监测数据平台,通过“三卷一报”制度 ,收集梳理融合教育在线教学的需求和问题,及时反馈给有关学院并给出相关建议。

此外,该校还组织融合教育专家团队编制在线教学案例,搜集在线教学优秀案例,积极引导教师探索网络教学方法,更好地满足残障学生的不同需求。

资源支持

让线上学习更有效

3月1日,教育科学学院1601班学生小阳、小乔分别收到了院长刘新学发来的“行为改变技术”课程“预习大礼包”,虽是同一门课程,但两份“礼包”并不相同。小阳是低视力学生,他收到的是“没有色彩”的PPT,一律白底黑字,字号加大,字体加粗,行距放大。小乔收到的是“没有图片”的PPT,小乔是视力障碍一级(全盲),主要通过翻译软件听PPT上的文字内容,因图片内容不可读,刘新学就用文字把图片内容描述出来,便于他听读理解。“因为提前收到了预习资料,特别是图片解读,我上课很方便。虽然隔着屏幕,但我感受到了老师实实在在的支持。” 小乔说。

为确保线上教学效果,该校所有残障学生的班主任均第一时间向学生发送了电子教材、课表、线上教学操作指南等内容。像刘新学一样,每门课程的任课教师也会提前将特制的教学资源,包括课程预习单、课程PPT、课程参考文献、课程练习等发送到每名残障学生的邮箱,满足他们对教学支持资源的需求。同时,老师们在上课时,也会充分利用线上平台,让残障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大学英语是小辛最期待的课之一,不仅因为该课程是专为听障学生设计的,还因为授课教师小袁也是听力障碍者。上课时,小袁会利用平台的画中画功能将PPT和手语直播视频同时播放,并根据教学需要使用画板、答题卡和讨论等功能。每次两节课连上,小辛不仅不会觉得累,还会积极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这样的沉浸式课堂让我觉得聋人学英语也不是那么难。” 小辛说。

课后辅导

保证线上教学质量

每周三晚上7点,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学生小宝(自闭症、智力残障四级)都会在线与老师陈向东交流。针对“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的学习内容,他会把上节课没听懂或作业中不会的题目整理好,向老师请教,陈向东除给他答疑解惑,还会给他做心理疏导,引导其建立学习自信,积极面对在线学习新模式。40分钟后,小宝的“云伙伴”会接过陈向东的“接力棒”,开始线上小组的学习和讨论。

为确保在线教学质量,该校紧扣课后辅导答疑的关键环节,为每个残障学生配备了“云教师”和“云伙伴”,为他们提供课程录制、答疑、笔记分享、学习方法指导、作业帮助等支持与服务,提升残障学生的在线学习体验和感受。

杨枫说:“从传统的‘面对面’授课到特殊时期的‘端对端’教学,我们始终坚持服务和支持好每一位残障学生,积极打造更多的优质课程资源,提供一对一的贴心支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文中残障师生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