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山新闻
关注

甘愿做儿子的同桌,一“坐”就是十几年

紫金山新闻
2018-09-16 17:29

“我以前从来不敢想我孩子还能上大学!从来不敢想!”9月16日是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新生报道的日子,从成都来的庞芝华带着自己的儿子走在校园内,掩饰不住激动道。

如果不说,你可能很难发觉她身边18岁的男孩子包涵是自闭症患者。她仍旧清晰记得孩子三岁时被确诊为自闭症后的所有绝望,他人甚至无法想象她是如何把自闭症幼儿一步步送进大学校园。

包涵一家三口。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师辞职成为清洁工:

“为了离孩子更近”

如果只是学说话比较晚,庞芝华倒也不会发现太大的问题。但是两三岁的孩子摔了一跤以后,站起来后竟然重新回到原地主动再次跌倒,并且——不断重复,乃至已经流血受伤,却仍不断重复,被阻止反而哇哇大哭。

“太可怕了!”庞芝华不知道孩子怎么会这样,只是跑起来拼命跑,随便冲上一辆公交车远离那个地方,等孩子哭累了,睡着了,一切才看似正常。

不会说话,重复开关门,盯着电风扇看几个小时,还有其他的刻板行为……孩子3岁自闭症确诊后,得知这是一种“无药可医的精神癌症”,“当时想死的心都有了。”

但为了照顾儿子,她辞掉了中学教师的工作,去儿子所在的小学里当清洁工。“教师的名额满了,刚好学校在招清洁工,我就去了。”但庞芝华跟学校有个要求,每节课下课的15分钟,她都陪孩子们玩耍——“我就是要他学会与人交流。”

后来孩子学习越来越吃力,庞芝华还向学校申请陪读,做儿子的同桌,儿子不清楚的妈妈都来教,一遍遍讲解、分析,一直持续到高中。

微信图片_20180916173635.jpg

庞芝华偷偷拍下孩子独自一人去报道的场景

从音乐到计算机,

他的愿望是要让农民更轻松

音乐是包涵的强项。“十岁就钢琴十级了,手风琴也获过全国的大奖。”庞芝华对儿子的干预和引导起到了效果,但后来她清楚孩子只是因为努力刻苦熟记乐谱,弹出来的音乐没有感情的起伏和变化,而由于社交能力太弱也不可能成为音乐老师。

庞芝华2.jpg庞芝华陪儿子练琴。王丽华 摄

去年,庞芝华看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招生广告,发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将在全国招收一名自闭症考生,,犹如天公作美,给他们一个很好的机会。

为了通过单独招录的语文、数学、外语三门课的考试,包涵每天6点多起来复习。后来,又经过两周时间的试读,包涵成功被学校录取,成为了四川第一个考上本科院校的自闭症学生。

记者问包涵,将来有什么愿望。他希望“找一份好工作,自己养活自己,”他希望设计无人驾驶的拖拉机、直升飞机、火车。在他质朴的愿望里,“这样农民工人就不用辛苦了。”

虽然今天是开学报道的日子,但早在一个月前,包涵一家就已经来到了南京,早早准备迎接新的大学生活。在南京,可以读大学的自闭症孩子并非包涵孤例,目前也有两位学生在读。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校长华兴夏告诉记者,今年招生1980个新生。目前残障学生接近10%,这是在全国残障学生比例最高的学校之一。“对于残障学生,我们首先对孩子进行评估,对其拟定培养方案。评估工作一直到持续到学生毕业,以适当调整学生的培养方案。我们学校是首批融合教育的试点单位,目前已经取得一定成效,还在不断探索中。”

紫金山记者 王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