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新华社推出重磅纪录片《山河千古在》。纪录片以七段主题串联历史与今天、战争与和平,其中第一段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记忆传承人常小梅的视角,讲述了她与父亲常志强的情感共振,以及由此生发的传承足迹。我校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郑晓、卢亚苏、李青玺带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参与了纪录片录制。
今年2月,我校教师了解到常小梅老师有意将其父亲常志强先生的战争幸存故事创作为绘本以后,积极接洽,主动邀请常小梅老师走进南特学子课堂,向南特学子现身讲述其父亲常志强先生1937年所遭遇的巨大战争创伤、陪伴其辗转各地参与和平纪念活动的经历,以及父女相处的家庭日常与情感联结。绘本创作团队随即成立,同学们纷纷主动加入,写脚本出方案,一轮两轮多轮修改磨合。师生团队在新华社老师的帮助下,和常小梅老师共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集体参观调研,与馆长交流座谈,校准传承基调,拓展创作格局。4月8日,新华社音视频部李佳琳主任、新华社江苏分社夏鹏主任携纪录片录制团队进校,参与常小梅老师及我校师生创作团队的面对面交流,并就绘本稿件进行了深入分析反馈,同期完成相关采访拍摄。
“幸存记忆绘本”项目,依托我校江苏省高校美育精品课程《书籍设计》与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绘本设计》等课程,是美术与设计学院推进产教融合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融入的一次重要实践,已加入我校“行走的博爱课”教学沙龙,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直接联结实践项目,学生在专业学习与创作中传承历史记忆。5月,师生团队申报立项国家级大创项目“传·忆:基于图画书媒介的国家记忆传承实践与研究——以南京大屠杀幸存记忆的青少年传播为例”,使立德树人与以美育人同向同行,成为专业教育与社会责任同频共振的生动注脚。
一直以来,我校始终秉持“博爱塑魂”校训,坚持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将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全过程: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的沉浸式思政课,让新生体悟博爱精神;暑期实践中师生走进乡村服务特殊儿童,将专业实践转化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挺膺担当……此次以绘本、纪录片传承历史记忆,更是让学生用版式设计梳理历史脉络,用视觉语言定格幸存者记忆,印证了“培养有家国情怀、有使命担当的新时代复合型创新人才”的教育旨归。
纪录片中7分48秒至8分55秒为南特师生画面。点击链接观看纪录片:
(文/郑晓 图/郑晓 编辑/宋宁宁 审核/薛皓洁 冷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