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高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承载着保障残疾人的平等受教育权、推动实现“平等、参与、共享”社会目标的重要使命。它不仅是构建高质量特殊教育体系、加速教育强国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不断提升对残疾人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要“稳步发展高等特殊教育”,为残疾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融合教育是推进残疾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着力点。近年来,随着融合教育的深入推进,高等融合教育已成为残疾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据《2023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3年高等教育阶段共招收30810名残疾人,比2018年的13027人增加了137%,随着越来越多的残疾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接受高等融合教育,其所面临的“校园通行难、资源获取难、课程学习难、社会融入难、实习就业难”等五难问题也随之而来。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独立设置的、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的高校,学校始终恪守为中国特殊教育和残疾人事业服务的办学宗旨,为全国特殊教育学校及残疾人管理与服务机构培养人才,被誉为“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摇篮”。早在2002年,该校就面向听力残疾学生开展高等融合教育。2017年,该校获批中残联首批残疾人高等融合教育试点高校,面向听力残疾、视力残疾、言语残疾、肢体残疾、轻度精神残疾五类残疾学生开设了17个融合教育专业,不断深化高等融合教育教学改革,并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
打造无障碍校园,助力融合教育学生畅通出行
校园通行是融合教育学生在校园生活中的首要难题,尤其是肢体残疾和视力残疾的学生,如何安全便捷地在校园内通行,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深知这一点,先后投入百万元用于无障碍校园的建设。
在校园内进行了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通过对道路、电梯、台阶、寝室、桌椅、卫生间、操场、体育馆等多方位的相关设施设备配置和更新,尽力消除物理环境障碍对学生的影响。
根据不同类型残疾学生的个别化需求进行无障碍设施的优化和完善。比如针对肢体残疾学生的需求,更新和改造了寝室和卫生间等(无障碍卫生间、残疾人专用马桶、扶手等),同时为轮椅学生制作可携带踏板,方便进出教室。为低视力学生和全盲学生提供各类无障碍标识,包括增加低位按钮和语音提示;在卫生间安装引导标识、超大体性别标识和盲文摸识标识;校内各楼宇台阶增加黄色警示条;增加坡道引导标识等。通过环境优化和服务提供,促进残疾学生在基本生活保障、安全与归属感提升、人际能力提高等方面的需要满足。目前,学校无障碍设施能够基本满足不同残疾类型学生的需求,使其能在校园内畅行无忧。
搭建全方位支持平台,保障资源获取无障碍
在日常学习中,融合教育学生使用的教材、教具、信息资源等都与普通学生学习中使用的有所不同,他们普遍面临资源获取不易的困难。尤其是学习资料、辅助设备的缺乏,导致残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获得有效的支持。因此,学校打造了融合教育学生资源支持和服务体系。
搭建资源服务平台。学校以融合教育中心为链接点,以二级学院为网点,形成了融图书资料、教辅工具、康复器材、学习用具及辅助技术为一体的资源支持平台。
提供资源服务项目。目前学校已经开展了残疾大学生入学学习需求评估项目、学习资源转换项目(盲文转换、视频转换、手语翻译等)、学习辅助器具配置项目、无障碍图书馆项目、考试便利支持服务项目等。以考试便利支持服务项目为例,近年来学校为融合教育学生参加各类考试提供了百余次的便利服务,包括全国大学生四、六级考试;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等各级各类考试,其中组织安排视力残疾学生参加各类全国考试均为江苏省首例。
为学生配备助学设备。学校为听力残疾学生购置近220万元的“讯飞听见”声文转化系统及服务器与配套设备,覆盖30个终端,含20间教室、6间机房和4间会议室。为视力残疾学生购置近100万的盲教育教学辅助设备(阳光软件单机版、快速刻印机、盲文刻印机、盲文制图机、明盲对照彩色打印机、电动梳式环装机、热敏制图机、一键式智能阅读机、高清台式电子助视器、便携式电子助视器)。为视力残疾学生制作包含盲文版英语教材,盲文版、大字版试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真题等;与超星图书公司、中国盲文出版社合作,提供了200余本数字化专业教材与图书。
在图书馆建设了视障和听障两个资源中心。馆内现有盲文图书、期刊10000余册,是全国同类高校之最。听障资源中心充分考虑到听障学生的交流特点,整体设计、布局以及家具的摆放都呈圆形、环形和面对面,同时配备了智能化设备,安装了讯飞听见、手之声等翻译软件,可以实时语音转为文字,为学生搭建无障碍交流平台。
开展“四个一”工程,提升融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由于生理残疾的差异,导致融合教育学生学习质量的差异。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都能受到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学校实施了精准融合教育“四个一”工程,即为每位残疾学生建立一份信息档案,开展一次个别评估,进行一次个别咨询,设计一份个别化计划。
一是成立高等融合教育专家委员会,对每位融合教育学生进行需求评估,建立个人成长档案,同时在评估的基础上完成个别化支持计划(IEP),包含学生基本信息、课程替代方案、个别化教育支持服务清单。通过个别化计划的落实,为融合教育学生提供有效支持。
二是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该校明确提出“既要满足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质量的总体要求,又要适应残障学生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的原则。针对融合教育学生的特点,不仅开展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还开展了公共课程的教学大纲的修订。在人才培养方案调整方面,以尽量满足残疾学生身体特性和符合专业培养标准为原则,对部分不具备学习条件的课程或实习实践要根据专业培养要求进行课程或实习实践的替换和增减。譬如:针对视力残疾的学生,将《手语基础》等课程替换为《钢琴调律基础》等课程;针对听力残疾的学生,将《现代汉语》等课程替换为《中外美术简史》等课程;针对肢体残疾的学生,将《手语基础》《信息技术基础》《太极拳》等课程分别替换为《残疾人概论》《计算机应用(理论)》《体育保健课》等课程。
三是开展融合教育的课程改革。对融合教育学生思想政治类、英语类、计算机类、体育类等公共课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研究和课程改革,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评价方式、开放课程等。如针对听力和视力残疾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探索了分层分类教学的教学方式。全盲学生不适合学习ppt内容,就用audition的内容替代ppt部分的内容。开展了多元化评估与考试便利支持。如对于视力残疾学生,学校采用了口试或盲文考试;对于肢体残疾学生,则提供了更为灵活的考试方式,如口译代替手译等。此外,还为残疾学生提供了考试便利,如延长考试时间、提供盲文试卷或大字卷等措施,确保学生能够在公平的环境中完成学业考核。教师积极开展相关教研活动,近年来共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等研究项目28项,发表相关论文42篇,相关成果获得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宣传融合教育文化,推动残健共融发展
校园融入是残疾学生能够顺利度过大学生活的重要环节,在学校宣传融合教育文化不仅有助于普通学生了解融合教育,更有利于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学校坚持“博爱、自强、求是、创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活动和形式,宣传和推广融合教育的理念,全校师生对融合教育有着较强的认同感。一方面,学校面向教师开展手语、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培训工作,加强教师融合教育教学理念的认同和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实施融合教育伙伴制,为有需求的融合教育学生提供支持。此外学校成立了“融爱融乐社团”“布莱尔盲文社”“伯藜学社”“聋之心”“暖阳公益”“微光青社”等一系列残健融合社团,通过组织各类丰富有趣的活动鼓励普通学生与融合教育学生互帮互助、共同成长。
营造融合教育文化氛围。通过多种方式宣传融合教育理念,积极建设融合教育文化。例如,每年举办“融合教育博爱文化周”等活动,通过“最美融合教育教师”“最美融合教育工作者”“最美融合教育学生”“最美融合教育伙伴”的评选、融爱游园会、优秀残疾人士分享会、残疾学生文艺表演等多种形式,促进全校师生对融合教育学生的关怀以及对残疾事业的支持。
近年来,残健学生合作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共立项222项,其中省级118项、国家级6项。融合教育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竞赛活动,获得国际奖项1项,国家级奖项10项,省级奖项34项。涌现出“国家励志奖学金”“全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冠军”“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全国优秀共青团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的代表。
构建就业支持体系,护航融合教育学生成长
就业是衡量高等融合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残疾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开端,不仅关乎个人的经济独立和生活质量,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融入社会、自我实现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为了帮助残障大学生顺利从学校过渡到社会,实现可持续式发展,学校一是建立了“建档立卡—需求评估—设计方案—精准施策—质量反馈—就业转衔”的全过程就业支持系统,向学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支持服务。比如,学校创设残障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相关的课程体系,基于社会职业要求,采用“需求—聚焦—细化”的教学设计思路,增强学生职业认知和生涯规划能力。二是建立职业导向实训机制,鼓励残疾学生结合自身未来职业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选择和锁定相关领域或特定机构开展实习和服务,并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探索。三是依托省、市、区三级残联、民政及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构建起“层次衔接紧密、区位布局合理、领域多元覆盖、功能特色鲜明”的实训就业基地体系,并联合江苏省高校招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为学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四是进行个别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以及残疾状况,采用一对一咨询为融合教育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帮助他们实现职业发展目标。连续三年在江苏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获得特等奖。
通过一系列措施,切实强化了融合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和适应能力等多维能力的综合提升。近年来,融合教育学生平均就业率为92%,其中6人被中国人民大学、香港教育大学、利兹大学等高校录取;18人被无锡市特殊教育学校、苏州市相城区特殊教育学校等录用。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始终致力于让每位融合教育学生“进得来、学得好、出得去”,为这些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基础和保障。未来将继续深化高等融合教育改革,努力打造更具有示范性和影响力的高等融合教育样本,为推动全国高等融合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原文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918493705658382796&t=1733138674720&showmenu=false&cdn=https%3A%2F%2Fregion-jiangsu-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item_id=7918493705658382796&ref_read_id=aefd578b-f570-4260-be09-6d58dff6c132_173318725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