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31日是第七个全国科技者工作日。为了增进特殊教育专业师范生对孤独症儿童诊疗的了解,增强未来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在校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视野,特殊教育学院特邀全国知名专家、南京市脑科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柯晓燕教授在博韵楼114报告厅开展“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的行为特征与干预策略”知识科普讲座暨卓越教师培养主题沙龙。学院院长李拉与柯晓燕主任亲切会面,学院副院长张伟锋和2021孤独症一班、二班、2021培智二班、2021级卓越班同学参加活动,2021级卓越班付强同学主持。
张伟锋副院长开场致辞,介绍本次活动的背景和目的意义,对柯晓燕教授莅临我校讲学表示衷心感谢和欢迎。正值全国科技者工作日,响应中国康复医学对康复科技工作者的号召,柯晓燕教授和与会师生一起合影留念。
柯晓燕教授向同学们讲述孤独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的识别率仍需提高,临床分类诊断和贴标签有利于专业间的交流和已有知识的共享等,她很形象地强调,做诊断和贴标签是为了最有效地帮助ASD儿童,专业人员不仅要具有准确“贴标签”的能力,还要具有“撕标签”的专业能力。
围绕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的诊断与干预两个方面,柯晓燕教授重点讲解了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的行为特征和诊断标准。柯教授重点讲解,要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要尽量缩短症状出现时间。柯教授指出,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学生,我们要理清家长的认知与他们自身情绪和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关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家庭成长环境。
在研讨互动环节,同学们结合此次沙龙主题积极提问。比如,“若孩子早期存在一些异常行为,但家长回避或不以为然,该怎么做?”“应该用什么样的标准去命名孤独症伴随障碍?”“有人对部分干预方法提出质疑”等问题,柯教授一一进行了详细解答。柯教授强调,我们要基于循证,结合个案的实际情况来判断优先使用哪种方法。
张伟锋副院长对本次科普讲座暨主题沙龙进行总结,一要积极思考在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方面,特殊教育专业同学们能做什么;二要辩证看待“贴标签”也要善于“撕标签”;三要善于借助教育、康复的手段对特殊儿童进行有效的专业服务。活动结束后,柯晓燕教授热情和积极提问及志愿服务的同学们合影留念。
(文/魏慧敏 张晓茹 图/郭昕 编辑/尚海艳 宋宁宁 审核/张伟锋 杨黎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