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南京栖霞:这里藏着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博物馆

来源: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新闻网日期:2022-05-18浏览:2658

江南古典园林式的建筑风格,配有江南小青砖和镂空花窗的装饰,这是我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以特殊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这里保存着2750多件与我国特殊教育历史相关的实物,3500多册历史文献。全国助残日、国际博物馆日前夕,记者走进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的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内博物馆,了解我国特殊教育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过程。

我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盲哑学校在南通

在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副研究员季瑾的引导下,记者看到,博物馆主体部分是通史馆。“右手边的这位外国人就是我国第一所盲校‘北京瞽叟通文馆’的创始人——英国传教士威廉·穆瑞。”季瑾告诉记者,威廉·穆瑞本身也是个残疾人,9岁那年因为一次事故失去了左臂。1870年威廉·穆瑞来到中国,在闹市街头与盲人沟通的过程中,发现了中国残疾人对知识的渴望,便创办了北京瞽叟通文馆。

晚清时期著名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南通狼山盲哑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盲哑学校。张謇先生致力于把残疾儿童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技能、能自立的有用之人,他一生创办了一百多所学校,这是唯一一所由他儿子继任校长的学校,现在这所学校更名为南通特殊教育中心。记者了解到,得益于特殊教育体系的建设,1949年以后,特殊教育获得了扎实的发展根基,建立了法律体系、机构体系,教育学科体系,目前全国有100多所高校设立了特殊教育的专业。

课程设置丰富,教室也与众不同

残疾儿童都上些什么课呢?展柜中一张张历史感十足的课程表告诉了我们答案。他们的课程设置意想不到地丰富,不仅有体育课、卫生课、国文课、珠算课,还安排了华文打字课、英文打字课,甚至还有缝纫课。“现在我们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时候的特殊教育要求也不低,文化课、音乐课、实践课等样样俱全。”季瑾介绍。在老照片的旁边摆放着一张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面的评语写着:尹生,品学俱优,不弱常童。寥寥数语,却在那个年代带给孩子们诸多安慰和信心。

除了课程设置让人感到意外,残疾儿童的教室似乎也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太一样。中国历史上第一所由聋人创办的聋哑学校“吴山聋哑学校”开设在美丽的杭州西湖边,它的创始人龚宝荣先生也是名先天残疾人。记者看到,这所学校的教室是一个半开放式教室,三面通风。“第一是因为当时创办之初,资金不足,其次是通过向世人展示残疾人课堂的方式,传递残疾人也可以学习知识理念。”季瑾告诉记者,有一天郁达夫先生无意间到访了这所聋哑学校,观看了学生作品后,深受感触,在学校写下了“哑者能言,聋者能听,中国无废人矣!”

特殊教育从无到有,盲人朋友也可以“阅读”世界

平常人喜欢阅读的书刊,在这所特殊教育博物馆内也能找到,它们以另外一种方式让盲人朋友触摸到,他们也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了解太空,关注法律,满足了解世界的强烈好奇心。

“我们不因为残疾就忍受歧视,也不因为残疾去摘取殊荣。我们既不能忘记残疾朋友,又应该努力走出残疾人的小圈子,怀着博大的爱心,自由自在地走进全世界,这是克服残疾超越局限的最要紧的一步。”博物馆收藏着一份作家史铁生《给盲童朋友》的手稿。作者用“朋友”这一词语来称呼盲童,激励了不少黑暗中的孩子。这份写于2006年的手稿由其夫人捐赠给了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除了这份手稿,还捐赠了史铁生生前的藏书印,以及《给盲童朋友》的原版录音。

在博物馆一个不起眼的角落,还收藏着一页特殊的盲文,盲文主要由一些圆圈、折线、点组成,形体上只部分保留了罗马字母的轮廓,以最简单的线条来表示文字,字体上都是凸起的线条形式,看上去像一种简单的线条形式的盲文。“这就是我们的镇馆之宝——穆恩体盲文,虽然发明时间早,但却没有被广泛使用,因为它学习门槛高,难记难摸。说它是镇馆之宝是因为穆恩体盲文仅存6页,我们收藏的这是第三页。”季瑾介绍。

数十年前盲人儿童专用的积木、1949年上海某特殊学校的毕业证书、6种不同时代的盲文打字机、印制了《盲人说书》图像的徽墨……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内珍藏着来自全国各地具有研究价值的、与中国特殊教育相关的老物件。为了搜集这些珍贵藏品,馆长马建强耗费多年,在没什么启动经费的情况下,几乎跑遍了上一代“特教人”的家。“中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如此庞大的人群每天都是怎么生活、学习的,普通人很少了解。这是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博物馆,一方面我们想记录下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也让从事这份事业的教师从中得到更多职业认同。”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马建强表示,“另一方面,博物馆的作用也是希望能让人们增加对特殊教育的了解,希望唤醒人们的意识,给予这个人群应有的尊重,增加对他们的了解、帮助,给他们平等的空间。”

原文链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226362612935858544&source=share&cdn=https%3A%2F%2Fregion-jiangsu-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1ba60195bec0a88484000y&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1&ptype=0&item_id=13226362612935858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