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南京藏着一所特殊教育博物馆

来源: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新闻网日期:2022-05-16浏览:1889

 


  这里有不同时代的盲文打字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特殊学校的毕业证……

  这里有不同时代的盲文打字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特殊学校的毕业证……

  □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何洁

  通讯员 杨黎珍 

  江南古典园林式的建筑风格,配有江南小青砖和镂空花窗的装饰,这是中国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以特殊教育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这里保存着2750多件与我国特殊教育历史相关的实物,3500多册历史文献。5月15日全国助残日、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前夕,记者走进位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内的博物馆。

  在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副研究员季瑾的引导下,记者看到,博物馆主体部分是通史馆。“这面浮雕墙上雕刻着的就是推动我国特教事业前进的历史人物,有我国近代以来先知先觉的有识之士,还有新中国成立以来为特殊教育作出贡献的人。右手边的这位外国人就是我国第一所盲校‘北京瞽叟通文馆’的创始人——英国人威廉·穆瑞。”

  之后中国涌现了许多特殊教育学校,晚清时期著名实业家张謇创办的南通狼山盲哑学校,是我国第一所由国人自办的盲哑学校。“张謇先生致力于把残疾儿童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技能、能自立的有用之人,他一生创办了100多所学校,这是唯一一所由他儿子继任校长的学校,现在这所学校更名为南通特殊教育中心。”记者了解到,得益于特殊教育体系的建设,1949年以后,特殊教育获得了扎实的发展根基,目前全国有100多所高校设立了特殊教育的专业。 

  残疾儿童都上些什么课呢?展柜中的一张张历史感十足的课程表告诉了我们答案。他们的课程设置意想不到的丰富,不仅有体育课、卫生课、国文课、珠算课,还安排了华文打字课、英文打字课,甚至还有缝纫课。“现在我们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那时候的特殊教育要求也不低,文化课、音乐课、实践课等样样俱全。”季瑾介绍。在老照片的旁边摆放着一张学生的成绩报告单,上面的评语写着:尹生,品学俱优,不弱常童。寥寥数语,却在那个年代带给孩子们诸多安慰和信心。

  平常人喜欢阅读的书刊,在这所特殊教育博物馆内也能找到,它们以另外一种方式让盲人朋友们触摸到,他们也可以通过“阅读”的方式,了解太空,关注法律,满足了解世界的强烈好奇心。

  “我们不因为残疾就忍受歧视,也不因为残疾去摘取殊荣。我们既不能忘记残疾朋友,又应该努力走出残疾人的小圈子,怀着博大的爱心,自由自在地走进全世界,这是克服残疾超越局限的最要紧的一步。”博物馆收藏着一份作家史铁生《给盲童朋友》的手稿。作者用“朋友”这一词语来称呼盲童,激励了不少黑暗中的孩子。

  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内珍藏着来自全国各地具有研究价值的,与中国特殊教育相关的老物件,有不同时代的盲文打字机、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特殊学校的毕业证……为了搜集到这些珍贵藏品,中国特殊教育博物馆馆长马建强耗费多年,在没什么启动经费的情况下,几乎跑遍了上一代“特教人”的家。“中国有8000多万残疾人,如此庞大的人群每天都是怎么生活、学习的,普通人很少了解。这是中国第一所特殊教育博物馆,一方面我们想记录下中国特殊教育的发展历史,也让从事这份事业的教师从中得到更多职业认同。”马建强表示,“另一方面,博物馆的作用也是希望能让人们增加对特殊教育的了解,希望唤醒人们的意识,给予这个人群应有的尊重,增加对他们的了解、帮助。”

原文链接:南京日报社数字报刊-孵化残疾人主播 更孵化创业梦想 (njdai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