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返乡投身战“疫” 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

来源:党委宣传部日期:2020-02-11浏览:2561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来势汹汹,牵动着每个人的心。《教育部致全国大学生的一封信》中提到,“大学生作为与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相信你们在疫情防控的斗争面前,一定会肩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与责任,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共患难,为夺取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斗争的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

我校学生谨记博爱校训,勇担使命,或捐赠物资奉献爱心,或坚守在乡镇、村、社区防疫一线。他们面对疫情丝毫没有胆怯,展现出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正能量。他们的事迹刊发在省、市主流媒体上,我校官方网站“抗疫故事”专栏和官方微信、微博正在进行持续报道。


不畏严寒 义务值守

音乐与舞蹈学院学生张强的家乡在甘肃省。从128日晚上,他开始了24小时的值班,为每个经过村口的人检测体温,登记车辆出入信息。夜里的温度只有零下1713度,村口只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的篷子,张强冻得瑟瑟发抖。他说:当国家有难,人民有险时,作为一名大学生,尤其是我们90后应当义不容辞地冲到第一线。

同样在寒冬里值守的,还有来自内蒙古的特殊教育学院学生贾健宁。冬天的内蒙古零下十几度、二十几度的气温是常态。她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坚持每天站好12个小时的岗。贾健宁值守在加油站北口,每天除了小区住户外,还有很多外来加油的人员经过。恶劣的天气、复杂的环境并没有使她退缩。贾健宁的家人从疫区回来刚刚过了隔离期,她更深切体会到此次疫情的严重性,也明白社区防疫工作刻不容缓。

慷慨捐助 抗击疫情

在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特殊教育学院学生王家源通过社区捐赠平台为武汉人民捐献口罩500个。每天上午8点到晚上8点,王家源身着红马甲,手握登记本,站在小区门口值守。小区里共有十八户居民居家隔离,还有多位七八十岁的老人,王家源每天都要把防疫物资、食品挨家挨户送到这些居民手中。

管理学院学生杨玥鑫也慷慨解囊,向武汉地区捐赠了300斤水果。杨玥鑫和身为社区网格员的母亲一起在社区抗疫一线进行登记宣传工作,21岁生日那天,杨玥鑫忙到深夜11点,只顾得吃了一顿盒饭。

特殊教育学院的陈应豪在淘宝上多次下单被退款退单再下单、多家实体药店长时间排队,几经曲折,终于购买到了100个口罩。他把这些口罩无偿分发给周围买不到口罩的亲戚邻居们。谈及买口罩的经过,他说:我的能力有限,但我希望尽可能地帮助身边人。

冲锋陷阵 战斗“疫”线

23日,特殊教育学院的周杨来到口罩厂开始了她的义工之行。每天下午至少不停歇地工作5个小时,粘贴口罩的海绵条、检查口罩有无质量问题以及口罩装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整个下午周杨都尽量不去喝水或者上厕所。长时间的低头工作让周杨的背部十分酸痛,但是想着抗疫一线的那些战士们,周杨又觉得自己充满了力量,这些辛苦当真不算的什么!

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刘渺冉同学加入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上兴镇龙峰村委上旺村防疫志愿队,为居家隔离人员送蔬菜和日用品,提供保障服务,挨家挨户分发宣传单,宣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知识。

像这样返乡投入防疫志愿工作的特师学子,遍布祖国各地。

特殊教育学院的大一学生黄颖和父母一起值守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白米镇蛙庄村防疫卡口。同为大一新生的侯朝阳也在家乡河南省新乡市辉县疫情防控点执勤站岗,每天还要在村中巡逻,耐心劝导疏散在外聚集的村民,晚上协助村干部进行定点消毒。来自管理学院的邵安同学家住江苏常州,他的防疫志愿工作也是排得满满当当。每天上午要打200多通电话,逐一确认居民身体健康情况,下午则在社区防疫卡口值守。语言学院的郭玉婷同学在家乡四川省泸州市泸县云锦镇黄泥堡村,和村里的大学生们通过发传单、喇叭播报等方式提醒村民们疫情期间尽量不要出门,出门戴口罩。特殊教育学院的徐振武在江西省上饶市万年县神农家园担任防疫保安志愿者。

特殊教育学院的余若愚,语言学院的陆佳雯,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的张田、徐晓帆、旦增色奴、高瑞娜,美术与设计学院的刘馨雨、卞明尧等一大批特师学子,他们同样坚守在防疫岗位上,全力投入战斗,开展防疫宣传和服务工作。

同学们表示,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作为怀揣博爱之心的特师学子,为祖国和家乡贡献力量,是义务也是责任。(盛洁 杨黎珍)